:::
三月活動:教學發展中心㊁
【精彩活動】
評量尺規與教學專業發展
Rubrics評量尺規用於課程中,可詳細的將教師所期待的學生學習成果描述出來,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循,而學生也可以知道課程內涵為何、教師的要求為何、評量的方向為何。Rubrics的另一項優勢在於若同一門課程是由不同教師教授,那麼可藉同樣的Rubrics,盡量將課程的要求和評量的方向趨向一致。教師發展中心於10534日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黃淑玲老師分享Rubrics的運用與設計,並進行分組實作與討論,本次參與人數7人。


【圖:黃淑玲老師介紹評量尺規】

黃老師從高等教育現行趨勢切入,討論在高等教育中「學習成效評估」與「學術自由」之間的拉鋸,然而現行趨勢往往讓大學教師備感壓迫與挑戰,為了平衡兩者,教師角色逐漸從「傳授者」轉移為「協助者」,透過多元評估的方式,評估學生的技能、努力與知識,並引導學生自我評估,不再只有單純講授、提供答案或紙筆測驗評量,同時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並提升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的學術化,為此「評量尺規」便應運而生,這對師生而言是一套學習的準則與引導,透過評量尺規的評估結果,可以了解師生的現況,提供教與學的改善建議。


【圖:課堂中互動討論】

黃老師提供了幾份評量尺規的範例讓與會教師參考,透過分析評量尺規的範例,更能了解在設計上的標準與重點,此外,黃老師也提供了評量尺規的制訂歷程與修訂的建議:

1.     開發歷程:
(1)  檢視校級成效標準。
(2)  檢視課程授課目標、制定目的受評作業類型。
(3)  開發"師生討論"試用"調整"運用"檢視學習成效。

2.     修訂:
(1)  不合現狀、實際操作經驗者。
(2)  教師給分、學生互評,兩者分數差異明顯者。

3.     頻率:
(1)  期末:開會討論運用情形與挑戰。
(2)  學年末:再度檢視調整,但須考量工具穩定性,勿過度修訂。 

評量尺規讓學生在課程評分上有所依據,對自己之課程與成績負責,這樣的方式不但增進學生在課程上的用心,也讓期末成績有所依據,也幫助學生對成績有正向的預期,因為評量尺規讓教學目的、評量與教學策略在學期中有一致性,公平的評分,可以引導學生朝向學習目標。對於教師而言,評量尺規讓老師們了解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可藉此建立對應策略,增進學習動力,有效提升學習品質;對於院、校而言,評量尺規可建立友善的教學環境,協助教師成長,促進教學精進的動機。


【圖:黃淑玲老師帶領課堂討論並實作練習】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