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參與式課程期末分享會
【焦點活動】
 
邀請1051學期申請社會參與式課程補助之教師,分享教學過程,與有興趣參與的教師共同交流討論,教學相長。

分享會()
通識教育中心曾美芳老師分享城市的歷史記憶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本門課程試著從城市歷史與社區發展的角度出發,帶領學生進行社區探索與觀察。透過深入訪談及跨界對話,讓學生建立對社區不同的認識,思考自己與社區的關係。

分享會(二)
1.通識教育中心邱子恒老師分享「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課程之課程活動,教學演講「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圖書館的洪荒之力」、「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知識正義與資訊落差」、「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議題辯論會」、「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希望閱讀-帶孩子閱讀,給ㄊㄚ希望」、「資訊科技與書香社會-新世代數位閱讀」。

 
2.通識教育中心劉玉華老師分享「社會服務功能與技巧」課程之教學目標為開啟學生對社會服務學習價值的認知與熱誠、認識社會服務的功能與影響、訓練學生社會服務與關懷的技巧、藉由社會服務參與歷程提升自我存在的意義,開啟學生對服務學習的了解。同時也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方式:相關理論及概念教學、全球社會問題現況播放與學習探索、配合課程單元設計隨堂學習單、配合主題專題講座、隨堂分組討論及工作坊、服務行動歷程學習。「社會服務功能與技巧」課程本學期安排至附醫兒童癌症病房、萬華平安站街友以及雙和醫院護理之家進行社會參與式教學,讓學生能從做中學,學中做。


分享會()
1.醫文所施麗雯老師分享「科技與社會:性別、健康與公民參與」課程目標,藉由跨領域學科訓練的思考,培養學生分析當代科技知識與技術物與社會中各種政治、文化、利益的關連。此外,藉由跨領域思考的能力,為醫學為主科學訓練下的課程,融入更多人文與社會的關懷,並培養科技民主的基本態度。施麗雯老師在分享中介紹課程的教學方式,放上學生的作業回饋,試著創造不一樣的教學互動。 

 
2.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老師分享「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課程如何作為延續且與社會實踐相關,首先是從社會議題延伸的課程,透過課程的參訪,不斷與地方接觸的機會,逐步了解社會議題。延續性在於通識課程可以每學期開設,從授課教師對於課程的問題意識,在其中找尋地方的亮點。

 
3.通識教育中心張勻翔老師分享「都市原住民社區發展」課程,本課程目的在提供都市原住民大專教育資源,為其社區發展提供學生力量、促進社區發展;並且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原住民、了解原住民文化,透過社區發展的參與增進學生關懷與實踐的能力。

分享會(四)
本次活動邀請通識教育中心陳俊霖老師分享「生態、環保與醫療」課程,使學生在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醫療觀點之外,看到以地球、以環境、以全體生命為中心的環境思維,培養以環境為中心而對醫療重新檢視的觀點,尋找自己在醫療照護工作上可以著手的融合生態與醫療照護思維的起點,養成超越且兼融兩者之長的思考能力。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