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課程-寶藏巖參訪
【專題報導】
 
活動目的: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鼓勵教師開設社會參與課程,並帶領學生進行校外實際體驗課程。本次社會參與課程課名為:「探查社會的邏輯與方法」,主要希望藉由參訪寶藏巖,見證臺北市都市擴張的歷史,同時也可以看到自國府來台到各式軍眷、公眷的進駐,爾後歷經都市規劃遭到強制遷移,並經過一段社會抗爭與運動等歷程,成為今天台北國際藝術村之一,這之間的變化,正是刻畫著台灣近代發展的縮影。
希望從一個最根本的「觀看」開始進入,在「看」與「被看」之間,了解其中的連動是如何發生。
從「靜態」觀看行為到成為一個「動態」的理解過程,這之間存在的關係要如何去探尋、追索與反省?
作為一個觀看的媒介:「媒體」傳達出各種外顯的符號與隱藏的論述,如何解讀。
其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召喚的模式,讓作為一個訊息接受者的我們,是如何產生認同、聯想、以及建構出影像內涵中的交換關係。

這是一門延續且與社會實踐相關的課程
1. 從社會議題延伸的課程
2. 透過課程的參訪不斷與地方接觸的機會,逐步了解社會議題
3. 延續性在於通識課程可以每學期開設
4. 授課教師對於課程的問題意識為何
5. 在其中找尋地方的亮點

在社會實踐面向
1. 寶藏巖是一個都市擴張下邊緣者的故事。
2. 寶藏巖是文化資產保存下最可無法保存的狀態:人的消失
3. 作為國際藝術村與寶藏巖居民的共存共享?

未來的課程延續性
1. 結合口述史與都市計畫、文化保存之相關研究。
2. 思考社區健康面向的照護與藝術療養之間的可能性
3. 申請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空間整合影像資源:影視音實驗學校


寶藏巖居民導覽

寶藏巖參訪活動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