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方法系列講座—「從輔仁大學醫學系經驗談醫學大學裡的問題導向學習(PBL)」
【特色成果】
 
朱娟秀教務長致贈主講者感謝狀

近年來產業界對於大學畢業生問題解決能力極為重視,問題導向學習(PBL)也成為高等教育重要的教學與學習方法,尤其醫學大學重視畢業生臨床醫療與服務的實務表現,更重視在投入醫療服務之前,即做好解決各種實務問題的充分準備;而高深且重要的醫護研究往往也是由「先問為什麼」的問題開始逐漸導向問題解決的歷程,因此對於醫學大學而言,PBL對於教學、研究與學習同樣重要。輔仁大學醫學院鄒國英院長於醫學領域推動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多年,成果豐碩,此次講座特別邀請鄒院長蒞校分享其所屬院系的PBL推行經驗,並且分析PBL在醫學大學各院系推動之必要與實務作法。本次講座於6月4日舉行,講座地點為杏春樓6202教室。

鄒國英教授首先就PBL課程的起源談起,介紹PBL的創始人Howard S. Barrows,PBL課程由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率先使用,與醫護體系淵源甚深,鄒院長引用源自Howard S. Barrows的定義指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為—源自於瞭解或解決一個(病人)問題的過程中的學習。這其中有幾個核心要素:1.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小群體形式進行學習;3.老師只擔任促進或引導的角色,不能擔任主導角色;4.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而非事先給予相關問題進行課前準備;5.學生所遭遇的問題僅是一種工具或觸發,用以讓學生發現與累積知識與問題解決技術;6.由學生進行自我導向的學習。鄒國英院長表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其本質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用自我學習及小組討論的方途徑尋找答案、學生以教案或病人問題為藍本整合性地學習相關知識、教師扮演激發學生學習的角色,鄒院長強調PBL係以學生的需求設計學習主題,教學方法要能幫助學生了解如何獲得這些知識,所培養學生推理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技能包含提出假設、資料收集、資訊分析、歸納問題、做出決定,這些技能要在學習基礎與實用知識的過程中同步發展,而其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成為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

PBL小組學習流程分成三階段與七步驟,所謂三階段,即為階段一、腦力激盪;階段二、資料查詢;階段三、分享所學,而所謂七步驟則為:步驟一、確認個案重要的事實資料及相關的問題;步驟二、因果關係、生理機轉及其關連性的假設;步驟三、系統性的蒐集資料以證明或反駁假說;步驟四、產生待學習的議題及學習目標;步驟五、自我導向或小組學習、並綜合整理所獲得的知識;步驟六、與其他同學相互分享所學得的知識,且重新分析病人的問題;步驟七、回饋。在PBL小組中,學生擔任的角色有:主席、板書、計時員、個案朗讀者等。而教師在PBL過程中所擔任的是小班導師的角色,小班導師必須遵守幾個原則,首先,小班導師指導而不授課,同時,小班導師不告訴學生對或不對,不告訴學生該讀甚麼、該學甚麼,也不提供實際的資料。因為PBL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自學模式,因此教師應該秉持低度干預與引導的原則,學生才能養成自學與問題解決的習慣與能力。而實際引導討論的人也並非教師,而是由學生擔任的「主席」。

在講座中,鄒國英院長還提到幾個引導討論的方法與常用的句子,包括如何吸引更多討論或是如何以非攻擊性的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進行研討。鄒院長也提到使用PBL時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預先做準備,然後用「輪流報告」或是「演出」的方式進行PBL教案討論。因學生應在討論的過程中發掘知識與培養思維與技術,如果學生是事先準備而臨場照表操課,就失去了PBL課程最重要的「臨場學習」與「自我引導學習」的核心精神。最後,鄒院長並分享了輔大現行的PBL作法,並與參與教師進行自由問答,鄒院長講座內容精采豐富,老師們都因此獲得滿滿收穫。

本次講參與人數共25名,講座滿意度4.45分(滿分為5分)。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