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講座
【溫子欣助理研究員頒發感謝狀】 【梅家玲教授講座現場實況】
傳統上,教學設計往往以紙筆測驗作為主要的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方式,近年來多元評量則逐漸成為教學上備受重視的範疇與發展趨勢,而活潑及多元化的作業設計正是多元評量的具體實踐。本次教學發展中心「從作業設計談學習成效」工作坊,特別邀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蒞校主講與主持,梅教授曾於 1999 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人,而後2002-2007年曾在捷克查理士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面對不同身分背景學生進行多元作業設計的經驗豐富。
本工作坊於102年11月27日舉行,活動地點為杏春樓6204教室,參與人數共13名,講座滿意度4.46分。在活動中,梅教授首先就「作業」在課程設計中的地位與作用做說明,她表示「作業」是溝通師與生、教與學的重要橋樑,從「教師方面」來看,作業可以貫徹教學理念、達成教學目標並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生方面」來說,作業可以將所學所知轉化為自我實踐的能力並開發潛能,提昇自我,另外同儕間的互動、討論也有助於學習。而如何讓作業是有趣且有效的,梅教授表示,作業設計可以多元化,靜態或動態、個人或是團體都是可行的方式,多樣化作業方式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梅教授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提出了幾項作業設計的原則:
1.提供多樣性選擇
2.與學生既有的興趣與能力相結合
3.與個人生活經驗相結合
4.提供觀摹與鼓勵機制
另外,梅教授也以自己教授的「現代文學與文化」系列課程為例,完整的說明如何安排學生的平時個人作業及期末團體作業,而修課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前也都表示,原以為是一堂不容易的課程,實際上卻非常的有趣更讓人難忘。這充份的證明了多元的作業設計與學習成效是相相輔相成。活動第二階段並由本校教師提供個人的課程作業設計座為討論素材,進行討論,老師們並就個人課程所發現的問題一一提出,由梅教授進行解說與解答。透過梅教授切身經驗的分享以及參與師長的實作演練,本工作坊提供作業設計的豐富資訊與知識,協助師長掌握多元作業設計的步驟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