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成果

:::

計畫成果


本校自95年起連續十二年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持續在教學、研究及服務面向積極經營,在第三期102-105年度計畫,即以學生為核心設計進階式計畫,獲致良好成效以及教育部持續的補助。在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之研究型大學」定位,以及「培育兼具人文素養、社會服務熱忱與國際觀之優質醫事專業人才」教育理念之下,本校第三期之計畫成果總整如下:

(一) 人文素養教育
本校為培養學生人文關懷及服務熱忱,持續以反思寫作、社會參與式教學、案例倫理及服務學習為人文素養教育主軸,以基礎素養扎根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與人文教育養成。在反思寫作教學部分,初期以教學理論研究為主,103年度成立反思寫作中心,協同醫學系、護理學系及呼吸治療學系開發反思寫作教學模式及融入臨床人文反思寫作,更擴展至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夥伴學校及高中教師,建立北二區反思寫作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協助教師精進反思技術在專業課程上的運用;在服務學習融滲部分,從過往志工服務及專業服務,發展至今日國際服務學習及終身服務學習的理念,協同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及保健營養學系將服務學習概念融入專業課程,建構服務學習專利平臺與服務學習APP,103-104年度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服務學習績優學校銀質獎,105年度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服務學習獎勵計畫績優行政人員獎,從校內擴展至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夥伴學校及高中教師,深受夥伴學校及高中教師肯定。

(二) 醫學模擬教育
本校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挹注及過往基礎之下,自96年度開發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GOSCE),102年度開發實境團隊協作課程(TRM)及整合式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iOSCE)等,並辦理國際醫學模擬教育研討會,培育國內外種子教師,以深化醫學模擬課程,融入常態化教學中,各項成果如下:
1.開發實境團隊協作課程(TRM):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學會領導一個團隊須具備的溝通技巧以及醫學倫理與法律相關思維,訓練學生於跨領域團隊合作之情境中學習醫學倫理、溝通能力及團隊資源管理(Team Resource Management, TRM)等知識、技能和態度,目前已開發21個教案。
2.發展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GOSCE):利用「跨學系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Group 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 GOSCE)教學和學習考核模式,以學習成果為導向,有效地培養學生醫學人文教育素養、知識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有11個學系與中心共同參與並發展出8個教案。
3.整合式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iOSCE):為精進學生臨床技能學習,落實以成果為導向之教學模式,除強化技能課程教案與鼓勵各職類臨床教師投入教學外,更進一步設計iOSCE(Integrated 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 iOSCE)課程,以線上虛擬醫學教學軟體模擬學習進階診斷技能,目前已有5個學系共同參與並發展出14個教案。
4.強化醫學模擬教育暨翻轉急診室:105年通過Society for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SSH)的評鑑計畫,取得評核與教學/教育(Core, Assessment, Teaching/Education)認證,為全亞洲第一個同時通過兩大領域認證的大學。

(三)學用合一接軌  
本校100年度起各系所均已完成核心能力之訂定,以確保系所課程能遵循核心能力進行教學,另推動跨領域學分學程及輔系雙主修發展第二專長學習,扎根全校專題研究及開發成果導向式總整(Capstone)課程、推動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分流、導入碩博士五年一貫(1+2+2)產學鏈結培育模式,以及銜接產業實務之創業學程,從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學用合一及就業競爭力,並發展本校在癌症轉譯、健康照護及生技產業之特色人才。本校歷年配合教育部UCAN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臺,結合自身建置之「職涯雷達站」及「iFind自我探索」活動,協助學生規劃「個人化職涯能力地圖」,讓學生瞭解自我性向與個人就業軟實力,提供課程及參與社團建議,且可根據學系發展出路給予合適職業意見,以及即時提供最新就業資訊。104年度更進一步與產業合作,媒合學生利用暑假期間至產業界實習,藉由實際工作現場磨練學生之溝通表達、人際互動、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及工作責任與紀律,以提昇學生就業軟實力。

(四)國際移動知能
全球化時代來臨,「移動力」就是競爭力。因此,在外語學習環境上,除設有語言中心,採小班分級教學方式,協助學生外語能力的提升,也透過外語學習互動網、建立國際學生社群、延攬國際頂尖學者至本校進行教學或研究、開設全英語、具國際視野的課程及舉辦國際週,以營造國際化的校園學習。更補助學生海外見實習、提供跨國雙聯學位學習,以及參與本校常駐之史瓦濟蘭醫療服務團實習,開創國際多元文化學習視野。從語言能力、校園國際氛圍、國際實際體驗與服務,乃至全球教育環境接軌,全面培養學生之國際觀及國際移動能力。

(五)數位教學資源
本校建置有My2TMU線上學習系統、開放式教學資源網(OCW)、同步遠距教學平臺、數位切片教學網、醫-pad即時反饋系統等線上平臺,提供教師及學生自主學習環境,近期則積極發展磨課師課程(MOOCs),與國內外平臺如ewant、Sharecourse、iTunesU、FutureLearn等合作。103-105年度-共有44門次課程上架,提供國內外約6萬人次閱覽;同時配合重點發展,建置相關數位學習平臺,如My2TMU 平臺、數位切片平台數位切片觀察網、語言中心英語學習資源網、圖書館線上學習網、學務處職涯雷達站、教務處國考線上模擬測驗平臺、醫學系基礎醫學教學資源網等,為便利學生利用線上資源,更新圖書館雲端數位學習教室、語言教室及自學中心並建置團體自學討論室,在校內外教師及學生可隨時隨地取用學習資源。

(六)教學品質保證
本校自98學年度訂定「教學評量實施辦法」瞭解學生學習意見,之後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專責培訓教師之教學知能、提供教師教學優異獎勵金鼓勵教師持續精進、聘任教學助理(TA)協助教師提昇授課品質、實施教學、研究與服務綜合性教師評鑑淘汰不適任教師、延伸教學評量至課程評量瞭解學生對於整體課程運作意見,以及近兩年辦理校內及跨校教師成長社群補助、教師教學輔導1對1諮詢教學實務研發專案計畫補助與教師多元升等制度,均在協助新進及資深教師精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思考如何精進教學方法,並獲致教師職涯適性的發展。

(七)跨校資源共享
本校從初期成為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夥伴學校參加微型教學科技平臺,近幾年在教師及行政同仁深知資源分享是學校及跨校成長的一部分,戮力與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合作,積極參與「全國夏季學院」31門次課程、「大學校院協助高中優質精進計畫-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服務學習導向高中教學運用、服務學習磨課師APP及微積分及其於生命科學之應用」、「反思寫作教學的應用推廣與發展」、「高中三年級學生線上增能學習方案」、「反思寫作教學的深化、推廣與教學模式研發」、「跨校大數據應用基礎知能推廣」,以及「服務學習APP推廣與磨課師課程教材發展」等計畫,自100-105年度共獲1千1百多萬元補助;而為延伸至跨國際資源分享,積極參與「臺灣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網絡(TPOD)」,落實跨校及國際資源分享,達成共同成長及國際接軌目標。
cron web_use_log